呼喊与细语相关影评
《呼喊与细语》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之一,以其深刻描绘人性深处的痛苦、自私和无奈,成为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作品。这部电影在1971年拍摄,标志着伯格曼从质疑上帝转向质疑人的本质。影片中的人物被推向极端,通过自残和歇斯底里的呼喊,情节推向高潮。背景音乐的魅力调动情感,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灵独白的阐释做了注脚。玛丽雅与卡琳看似和解的一幕,伯格曼巧妙地避开了她们的“细语”,而是以巴赫大提琴组曲“萨拉班德”的旋律表达情感。
《呼喊与细语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困在情感的网中,“呼喊”与痛苦、愤怒、无力、孤独、内疚与窒息的情感相关,而“细语”则与温柔、宽容、爱与怜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。三个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员表演精彩非凡,摄影极为优美,颜色运用异常考究。影片刻画的四个女人个性独特,每个人物都有梦幻性质的主观闪回,以便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情感与动机。影片的每一段落均以一个女人的面无表情的脸部特写开始,传达人与人之间肉体与灵魂的隔膜。
色彩在《呼喊与细语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伯格曼曾说他的所有电影都可以以黑白两色考虑,但《呼喊与细语》例外。红色在剧本中被描述为心灵的颜色。伯格曼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极致,影片中到处都是红色:地毯、窗帘、床罩、天花板、杯中酒,使影片沉浸在血红的阴影中。红色对伯格曼来说具有确定的隐喻内涵,并贯穿全部影片来支持其叙事。色彩与影像在电影中比对话重要得多,几乎主宰了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。
《呼喊与细语》是一部视觉上令人震惊的影片,深刻关注主人公的情感与生理痛苦,同时也是一部受到高度赞美与敬仰的影片,被认为是伯格曼多面手电影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。演员丽芙·厄尔曼在影片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,成为挪威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,与伯格曼展开长期合作,并成为恋人。她从1966年的《假面》开始,成为伯格曼电影中的重要角色,70年代达到电影声誉的巅峰。
扩展资料
《呼喊与细语》被认为是伯格曼最伟大的电影,是电影史最令人深省的作品之一。本片拍摄于1971年,此时的伯格曼已否定了上帝的存在,由对上帝的质疑转向了对人的本质的质疑。因而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性深处的痛苦、自私和无奈。
多重随机标签